动静乃吉凶之枢机,智虑是福祸之门户。有福必当用彼,无福必当用身。有情者通,无情者滞。天下万物虽然都各有其特性和发展过程,但最终在本体上还是要复归到道上来。
立天之道为阴与阳,立地之道为柔与刚,立人之道为仁与义,立事之道为三道合一。偏离“道”甚至违反规律做事,是产生一切问题的根源。
A水体污染的特征值
颜色 纯净水是无色透明的,天然水经常呈现一定的颜色。它主要来源于植物的叶、皮、根、腐殖质、可溶性无机矿物质和泥沙等。纺织、印染、鞣革、造纸、化工、矿业等工业废水排入水体后,水色变得极为复杂。水的颜色越深说明有机污染物等含量越高。我国规定饮用水不超过15°地表水在10°-20°。
浊度 浊度主要是由胶体或细小悬浮物所引起,不仅沉积速度慢而且很难沉积,由生活污水中的铁和锰的氢氧化物引起的浊度十分有害。浊度对鱼类不一定有直接危害,但是由于浊度可减少太阳光的辐射强度,致使生物在河流中的生活能力降低。
温度 天然地表水的温度,随季节在0—35℃范围内变化。由于排放的废水使得水体温度上升达到40℃以上,即可造成热污染。
悬浮物 悬浮物是由各种废水排入水体而引起的。悬浮物能影响鱼类生长,如限制鱼类的正常运动。洄游以及得不到充足的食物等。悬浮物能截断光线,降低水体中藻类的光合作用,减缓水底活性,导致河底部动植物窒息,使水体固化能力降低。悬浮物过滤法测定,滤后滤膜或滤纸上残留下来的物质即为悬浮固体。
PH值 PH值是反映水的酸碱性强弱的指标。
泡沫 水体中泡沫多由表面溶性剂引起。泡沫妨碍水的外观,还可降低氧气吸收率,从而降低水体自身的净化能力。
有毒物质 有毒物质是指其达到一定浓度后,对人体健康,水生生物的生长造成危害的物质。由于这类物质的危害较大,因此有毒物质含量是污水排放,水体监测和污水处理的重要指标,有毒物质种类繁多,其中,氰化物和砷化物及重金属中的汞、镉、铅等,是国际公认的广大毒物。
大肠菌群落数 大肠菌群落数是指单位体积水中所含大肠菌数目。单位为个/L,是常用的细菌类指标。
水体中有机物 水中有机物种类繁多,组成繁杂,分子的尺寸大小范围广,但往往含量很低,有的只有痕量。因此常采用间接的方法即某些综合指标来表示水中有机物的相对含量。
B地貌、岩石、土壤、与消化系统癌症发病率的关系
在太行山山脉中有南段食道癌高发区,山区的癌症死亡率高于丘陵地区,丘陵高于平原,就平原地区而论,水网平原地区和沿海平原区高于河流三角洲区,在水网平原,及河流三角洲,肝癌的高发区多在牛轭湖洼地、沿海沼泽或近代海退地区。
岩石性质也对消化系统癌症发病率有影响,死亡率大多在以石灰岩为主体的峰林槽谷或孤峰平原地区。死亡率低多在以砂页岩为主体的低山丘陵地区。癌症高发区的土壤多为腐殖质的粘土,亚粘土或腐殖淤泥,而低发病区或轻病区则是以沙州或沙岗为主的地区。
C饮用水类型与消化系统癌症发病率的关系
消化系统癌症的高发区土壤富含腐殖质,为化学还原环境,地表及地下水运动滞缓,水质不洁,受到有机物污染严重的区域,而癌症发病率低的区域则是土壤中腐殖质不多,为氧化环境,地表水及地下水运动循环通畅,水质洁净,受到有机物污染轻微的地区。癌症发病率还与饮用水的类型关系密切。
近年来的某些研究结果认为,癌症高发区往往是地下水或饮用水中缺乏某些微量元素。同时,癌症的发病机制还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居民营养、饮食结构和习惯有关。
D饮用水中某些元素的含量与地方病的关系
1) 饮用水中微量氯的影响
对人体来说,饮用水中含氯量的适宜区间很小,约为0.5~1mg/L,低于水值时出现斑釉齿,高于此值时可能使人骨骼中的羟基磷灰石变成氯磷灰石并在骨骼和与之接触的软组织上,并可使血钙浓度降低,溶骨细胞活性增加,促进骨溶作用,引起氯骨症,氯化钙还会使牙冠钙化不全,牙釉受损,发生班齿。
2) 饮用水中碘缺乏引起的疾病
某些地区饮用水或食用盐中缺乏碘,使甲状腺肿大,少数患者还伴有甲状腺机能低下的症状。
还要说明,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只需要某些极微量的化学元素,这些微量的化学元素通常是生物体内重要的酶(由生物细胞产生的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的组分。植物需要微量元素,通常是铜硼锌锰,动物需要的微量元素则是锰碘等,土壤或地下水中缺乏动物所需要的微量元素可能对植物并无害,但动物仅以缺乏所需微量元素的植物为食物,也可能发生营养缺乏症。
E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与转化
污染物进入水体后,首先被大量水冲稀了浓度,随后在水环境中进行一系列复杂的物理,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的变化,而改变其组成本质,这些变化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水体中的污染物迁移转化主要包括扩散与降解两种过程。
进入水体的污染物按其本性不同,经历的稀释与扩散途径亦各异,挥发性强的可能逸入大气空间,而使其浓度降低如CO2,H2S等,有些密度大的则沉入水底,有些是被吸附于悬浮体上随同漂移或沉于水底。这些途径都使污染物浓度降低,然而水体中污染物受大量水流的稀释是降低其浓度的主要方式。影响污染物在水中扩散的因素有:季节性的水文变化,河床的材料及结构等对水中污染物的扩散,迁移和积累均有直接作用。若水量大,流速快,污染物迁移则迅速,净化也快。但我国北方的河流在冬季春季枯水期水量很小。污染物迁移和转化相当慢,污染加重。尤其冬季河流封冻。冰面阻碍了水体和空气间的物质交换。水中溶解氧得不到补充。这种情况下,如含有大量有机物的废水排入,则会使水中溶解氧降低,甚至消耗殆尽致使鱼贝窒息死亡。
另外,泥沙含量大的河流,对污染物的迁移和积累有特殊的意义。我国北方,洪水季节河水浑浊含有大量泥沙,水中的悬浮物和肢体底吸附各种污染物,吸附后大半是共同沉入水底,或载携污染物随水迁移,这对污染物的积累和转变影响很大。对河流的净化起重要作用。山区河流常为石质河床,沉淀物较小,加上落差大,水流急,输送污染物能力强,不易造成污染物积累。而且水流湍急,溶解氯丰富,有利于有机物的氯化分解,流经山峡区的河段属于这种情况,平原地区的河流流速小,污染物迁移能力弱,致使河床上常有很厚的沉积物,污染物的积累量大,有些河段,河水水位高于地下水位,河水补给地下水,污染物会随而转入地下水在河流,湖泊和水库中普遍存在污染物在水底淤泥中积累的现象。地面水中的氰化物,浓度下降较快,就是由于水流的稀释与氰化物在地面水中分解的结果。氰化物在水中浓度不超过极限值时具有自净能力。 |